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降低餐后血糖的饮食方法,叫做餐前负荷法,也叫预进餐法,是指在餐前30分钟食用符合宏量营养素预负荷要求的精准营养配比的食物,达到有效控制餐后血糖的目的。
◎什么是餐前负荷法
“餐前负荷法”出自《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》,是近十年来提出并经过临床验证的医学营养治疗方法,旨在使肥胖、2型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等患者调整代谢以及优化临床结局。目前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餐前负荷有利于降低餐后血糖反应。
◎餐前负荷的定义
在主要营养负荷餐前,摄入少量的宏量营养素(蛋白质、碳水化合物、脂肪),以诱导小肠释放肠肽,减缓胃排空,刺激胰岛素分泌。简单理解,餐前负荷就是说在我们吃正餐前,先吃少量东西来垫垫肚子,而先吃的这些东西应该是以蛋白质、脂肪、膳食纤维等不明显升血糖的营养素为主。先吃下去的这些东西会帮助我们的消化系统提前进入工作状态,餐后血糖的调节也开始慢慢进行,所以当我们吃正餐后,血糖反应会相对平稳,也就达到控制餐后血糖反应的目的。餐前负荷已被多项研究证明对于血糖的控制是有积极作用的。有研究发现,吃早餐时,相比于同时吃面包牛奶,选择在吃面包前30分钟先喝一杯牛奶的进食方式能有效地降低餐后血糖反应,将牛奶换成豆浆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。
◎餐前负荷法是如何发挥控糖作用的
在这里这里发挥重要作用的是一类激素,名叫肠促胰岛素,进餐后食物会刺激肠促胰岛素的分泌。这些激素不仅作用于胰岛B细胞,促进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,增加胰岛B细胞数量,还作用于胰岛α细胞,强烈抑制胰高血糖素的释放。肠促胰岛素也会通过抑制胃肠道蠕动和胃液分泌,抑制食欲及摄食,延缓胃内容物排空,达到降低体重的作用。它还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,从而使人体产生饱胀感和食欲下降。也就是说通过餐前半小时进食合理搭配的宏量营养素食物,可以抑制食欲、增加饱腹感、刺激胰岛素的提前分泌,这样我们不会过度进食,既吃得少了,又不会迅速出现血糖下降导致饥饿感来袭,让我们轻松获得更加稳定地改善血糖、调整胰岛功能以及降低体重的效果。

[GI =(Glycemic Index)"血糖生成指数"--是反映食物引起人体血糖升高程度的指标,是人体进食后机体血糖生成的应答状况。]
◎餐前负荷食物如何选择
餐前负荷的食物选择有一定的讲究,一般来说,选择的都是对血糖影响小的食物,比如富含蛋白质的食物、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,这些食物的GI值较低。因为在正餐前先摄入一定的食物会增加一餐的总能量摄入,所以在食物的选择上,低能量密度的食物更有利。食物的分量也需要注意,最好是将原本正餐中的食物分出来一些餐前吃,这样既达到了餐前负荷控制血糖的目的,也不会带来额外的能量摄入。餐前负荷的食物选择中,1杯无糖豆浆或牛奶、1小碗油煮菜或蔬菜沙拉、1小份水果或1小把坚果等都是很好的选择。
从餐前负荷法的定义来看,精确比例搭配的蛋白质、缓释碳水化合物、膳食纤维及低血糖指数的食物,是发挥负荷效果、降低餐后血糖的关键。需要大家在餐前30分钟,仔细搭配食物,保证优质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摄入,将一日三餐精确地细化成一日六餐,也就是三顿正餐和三顿加餐。